名词动词作状语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名词动词作状语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名词动词作状语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名词动词作状语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4页
名词动词作状语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和少数方位名词外,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独做状语,通常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组成介宾结构才能做状语。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就是时间名词作状语也有一些特殊用法。普通名词充当状语,是对动词、形容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性状加以修饰或说明,其位置处于被修饰的对象之前。1、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和依据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所凭借的工具(具体事物名词)或依据(抽象名词)。表示工具时一般含有“用……”之意,表依据时则含有“按照……”或“依据……”之意。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其中的“箕畚”表工具;“失期,法皆斩。”其中的“法”表依据。又如: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椎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杖翻译格式:“用——”吾义固不杀人。(墨子)——义予分当引决。(指南寻后序)——分,按理,理当翻译格式:“按——”注意:名词作主语,名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作状语,修饰、限制谓语。2、表示对宾语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理解时,除保留该名词的意义外,还要增加“像对待……一样地”、“把(宾语)当作……”或“用对待……态度”等词语。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其中的“客”作状语,意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孔子孙名孔伋)(孟)——犬马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兄翻译格式:“象对待——一样”注意:常用在“待、畜、事”等动词前。3、表示比喻为了便于理解某些动作行为发生时的方式和状态,古人常在动词前加上一个名词,用这个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为特征来比喻另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理解时要增加“像……一样地”、“像……似的”等词语。如:“嫂蛇行匍伏”中“蛇”意为“像蛇一样地”。豕人立而啼。(左)——人其一犬坐于前。(狼)——犬翻译各式:“像——样”作用:形象化,情景再现。4、表示方位或处所把表方位、处所的名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什么处所进行,以及动作行为的方向、方位等。理解时要增加“在……”、“从……”、“向……”等词语。如:“大月氏复而西走”中“西”意为“向西”;“相如廷斥之”中“廷”意为“在廷上”。又如: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北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孟)——东。翻译格式:“向(往、到、在)——”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廷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国)——庙翻译格式:“在(到、从)——”作用:确定一个范围。注意:不可理解为处所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从、到”等。5、表时间时间名词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这一点,古今汉语是一致的。但是,古代汉语中“日、月、岁”的用法有所不同。(1)表示行为的频数和经常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良庖岁更刀,割也。(庄)“日、月、岁”常用在具有动作性动词前面。翻译格式:“天天(每天)、月月(每月)、年年(每年)”(2)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田单兵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日”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翻译格式:“一天一天地、一天比一天”(3)表示对往事的追溯日起请夫环,执事弗义,弗敢复也。(左)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左)“日”常用在句首。翻译格式:“往日、从前”二.名词作状语的辨析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时间名词除外)一般不能直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却很普遍,普通名词作状语时,存在着与主谓结构划界的问题。普通名词作状语,位置在谓词的前面,其结构形式和名词作主语完全相同,两者如不仔细区分,就会产生误解。如:“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倘若把此例中的“狐鸣”当成主谓结构,意思就是“狐狸叫喊”,这样,就歪曲了原来的意思。下面说明辨析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几条辨析方法:(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名词和谓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思就是“父亲侍奉丞相”,这显然与原来的句意不同。应该理解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二).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下面,就以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作简要说明。1.表比喻。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5.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由此可见,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三).要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凡表示有生命事物的名词用在谓词前,则有两种情况,即该名词或者是主语或者是状语。这就需要找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就一般情况而言,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句中还另有主语。如“吾得兄事之”,既然“吾”作全句的主语,“兄”就不可能再是主语(一个句子中不可能有两个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而有时主语承前或蒙后省略了,这就需要往上下句中找主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本句中并没主语,就需往上句“项伯亦拔剑起舞”中去找,“项伯”便是主语。(四).要按情理推断。凡按上述三种辨析标准仍难判定谓词前的名词是主语或状语者,则需按情理推断。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倘若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名词“犬”是不是主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按情理推,即可知原句是说“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举例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3、日食饮得无衰乎(时间名词“日”作“食饮”以及省略的谓语“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触龙说赵太后》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6、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7、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9、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10、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11、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名词“夜”充当“驰”“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13、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14、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15、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名词“间”充当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路)《鸿门宴》16、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动词“涉”“矫”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1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18、下临无地(方位名词“下”,作动词“临”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阁序》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25、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2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27、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五人墓碑记》28、其疾病而死(同上)三.动词作状语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常常可以看到动词连用的语言现象。动词连用时,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甚为复杂。动词连用时常常可以构成并列、偏正、动宾、动补、相承和同一等关系,也还出现过主谓、因果等关系。这里简要分析动词连用时的偏正关系,顺势联系其他关系。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②儿惧,啼告母。(《促织》)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岸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④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上列句中加点的词,就是动词连用。①句中的“争割”就是争着去割。中心词是“割”,“争”修饰和限制“割”,作“割”的状语。②句中的“啼告”就是哭着告诉。中心词是“告”,“啼”修饰、限制“告”,作“告”的状语。③句中的“泻出”就是奔泻出来。中心词是“出”,“泻”修饰、限制“出”,作“出”的状语。④句中的“走送”就是赶快地送去。“送”是中心词,“走”修饰、限制“送”,作“送”的状语。由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动词连用,前者对后者起修饰和限制作用,构成偏正关系,前者就作了后者的状语。我们还可以用以下条件检验。1、在意义上,有主有次。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上面的动词都是修饰和限制后面的动词,后面的动词都是谓语的中心词。否则,就会变成连动关系和并列关系。2、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动作行为都是同时发生的。否则就会变成连动关系、相承关系。3、在位置上,不能互换。否则就会变成并列关系、同一关系。4、可嵌入时态助词“着”或结构助词“地”。否则,就会变成并列关系和其它关系。要之,动词作状语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连用的动词构成偏正关系。

只要动词之间具有偏正关系,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前面的动词同样可以作状语,不过关系较为复杂些。如:

①邻人……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跳往助”就是跳着跑去帮助。“跳”修饰、限制“往”,作“往”的状语;“往”修饰、限制“助”,作“助”的状语;“跳往”一并作“助”的状语。

②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梅花岭记》)

“争前抱持”就是抢着上前抱握。“争”修饰、限制“前”和“抱持”,作“前”和“抱持”的状语;“前”修饰、限制“抱持”,作“抱持”的状语;“争前”一并作“抱持”的状语。如下图所示:

③妇人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柳毅传》)

“凝听翔立”四个动词连用,意思是凝神听着站立不动(翔,止)。“听”和“立”是两个具有并列关系的谓语中心词,分别由“凝”和“翔”修饰和限制,可见“凝”和“翔”两个动词作了状语。

在文言文中还常常可以看到“而”连接着两个动词。如:

①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③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

④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游黄山记》)

①句中的“拱而立”,意思是拱着手站立。②句中的“缒而出”,意思是用绳子将人缚住从城墙外往下送出。③句中的“跂而望”,意思是踮起脚跟望去。④句中的“坐而下脱”,意思是坐着下滑。从以上几例可见,“而”连接的两个动词也具有偏正关系,所以“而”前的动词修饰、限制“而”后的动词作状语。注意:古代汉语中能单独作状语的一般是不物动词。翻译时动词后要加“着”。有能生得者购千斤。(史)——生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争这是单音节动词的用例。古代汉语中更多的是在作状语的动词后用一个连词“而”、“以”把它与另一个动词连接起来。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立箕踞以骂。(战)——踞动词带上宾语后也可以直接作状语。如:项王按剑而忌。(史)——按剑樊哙侧其盾以撞。(史)——侧其盾注意:形式上,动词作状语与连词一样,但意义不同。连动式,动作一先一后相继发生,不分主次:动词作状语,动作同时发生,前者为次,后者为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援桴而鼓”是连动式,“笑而受之”是动词作状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