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23.5亿元,里水河流域治理全面启动,活水常流将成为梦里水乡新常态!6月2日,里水镇全面启动里水河流域治理,吹响保护母亲河的冲锋号,将全镇一盘棋,坚持“四源共治,流域治理”的方向,确保今年基本消除里水镇内黑臭水体,重点河涌水质达标,截污全覆盖。
除了一系列治水大计做优做活水文章,里水还将打造最美生态景观带,开启灯光夜游等旅游项目,打造广佛跨界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梦里水乡,争创佛山流域治理中水环境治理+水文化相融合的示范样本,让更多市民体验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岭南水乡。
里水河一河三岸美景。潘庆基摄
流域统筹“兵团作战”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几年前,河涌黑臭,夏天味道更重,家里窗户都不敢开,每次经过都要捂着鼻子快速通过。现场水清澈了,臭味也消失了,鱼儿也回来了,河涌边新建了不少石凳子,老人家都喜欢去那里聊天。”近日,记者来到里水镇曾经的“黑臭涌”——团结涌走访时,家住附近的邓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
团结涌是里水河支涌之一,2018年之前黑臭问题十分严重。2018年6月起通过实施截污、清淤、补水、景观提升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治理,共投资约2600万元,目前已经接近V类水标准。
团结涌的治理,是里水河流域治理的一个缩影。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是南海区首个以流域统筹模式推进的治水项目,也是广佛跨界河涌治理的重要一环。
该项目已于2018年6月正式开工,经过前期综合治理,里水河流域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昨日全面启动的里水河流域治理内容包括了建设投资总额约12.88亿元的内容(剩余项目),主要包含清淤、补水、管网查漏补缺、山脚泵站、真空负压、生态修复等工程,以及新增的三年试运营内容,采用施工(剩余项目)+运营(整体项目)的形式推进。
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建设单位、佛山市南海区蓝湾水环境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下称蓝湾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改变了以往治水“单兵作战”模式,向“兵团作战”转变。以前河涌治理都是单个工程单独实施,比如含管网工程、河涌清淤或者生态曝气等,属于“单兵作战”,虽可快速解决一些污染问题,但无法从根源上提升水环境。而现在的流域治理关键在于“综合治理,全面统筹”,一方面针对主干涌、支干涌、支毛涌的不同污染情况,可组合采取截污、清淤、补水、景观提升、生态修复等针对性措施,属于“兵团作战”,在消灭污染源的同时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流域内110条大小河涌网状连接的情况,系统考虑水动力调度、污染分布与传输、关联河涌的相互影响等问题,综合考虑不同河涌之间的协调性,有的放矢。
里水镇北沙社区的沙洛涌治理就充分体现了“兵团作战”效果。该河涌沿岸的厂房直接靠着涌边,一直以来污水直排造成严重污染。常规的截污工程无法采取建设常规的管网来收集污水,也不能截流在涌底建管网,因为这种做法会引起内涝,最终率先探索采取沿河挂管的方式,挂管总长177米,污水通过倒虹的形式,进入北沙大道主管网,进入到大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既保障了河涌的排水功能,也可全部收集沿岸的生活、工业污水。经过对沿岸企业进行环保整治、河涌清淤、沿河挂管等系统工程,目前沙洛涌已告别了黑臭,沿岸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变。
里水河流域全面治理工作将以“支涌消除黑臭、主干涌水质达标”为工作导向,以“截污、补水、清淤”等治水措施为工作重点,接下来要新建截污管网约49公里、实施西线和东线补水工程共24公里、对14条支涌和里水河干流清淤40万立方米以上、推动里水河干流及28条重点支干涌、18个行政村风水塘生态修复、山脚泵站等开工30%以上。至今年底,里水河流域内的河涌要全面消除黑臭,里水河干流水质全部达标。
河长引领 全镇一盘棋推动五大流域治理
从单一河涌整治,到110条河涌统筹治理,从“单兵作战”转向“兵团作战”,里水河流域治理更科学、更全面、更具创新性。这对参与治水的里水各个职能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环保、市政、环卫等部门如何形成合力?
2019年起,里水全面落实河长制,真正实现了全镇治水一盘棋模式,整合了职能部门、施工方等资源力量。“九龙治水,怎么治都治不好!”里水镇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跟进里水河涌治理多年,见证了这些年来里水河涌的变化,他认为,按传统的治水方式,各部门单打独斗根本解决不了里水治水难题。只有全镇一盘棋,以河长办为统筹单位,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的巡查制度、督察制度、会议制度,才能持续有效提升水环境。
自成立河长办开始,里水共设立17个镇级河长、34个村级河长,联合环保、水务、养护站、市政、蓝湾公司等职能部门多管齐下、群策群力,以钉钉子的精神,逐条、逐步改善河涌水质,不断提升全镇水环境。
从里水镇沙涌社区的上沙涌治理过程,就可看到河长制引领下的治水效果。2019年6月,镇河长办在实地调研城乡黑臭水体时发现,上沙涌的水体黑臭情况严重,不仅水质浑浊、表面有浮油,还发出异味。
镇河长发现问题后,组织河长办和多个部门一起召开研讨会,分析黑臭成因,多次前往河涌现场,反复确认,最终找到了导致河涌黑臭的多个原因,包括污水管网未能完全收集各类污水、多年淤泥未清导致河涌水体形成死水、支流未截污同样影响到水质等。
针对上沙涌存在的问题,河长办督促市政集团加快污水管网铺设修复,将污水全面输送至大石污水厂进行处理;环保办加强对沿线企业的监管,尤其是涉水企业的达标排放和巡查排查力度;水务所建设了活水泵站,并实施河涌清淤工程;水利排灌养护站针对上沙涌的漂浮垃圾进行清理打捞工作,做到日产日清,保障河体干净整洁;沙涌社区对河涌两岸的杂草、垃圾、违章搭建物进行了拆除,重新恢复岸线清爽洁净。
“拆了沿岸1200平方米的违建,清了淤泥,封住了排水口,截污管网收集所有生活、工业污水,还建设了活水泵站,多个部门联动通过一系列工程才改变了河涌环境。”沙涌社区党委书记李业华介绍,河涌治理之前不仅影响生活环境,大量的污水直排,还污染珠江流域,多得河长统筹各部门对河涌进行治理。
今年是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治理的攻坚年,里水镇把今年定为水环境治理的“攻坚克难”年,将在往年治水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四源共治,流域治理”的方向,确保今年基本消除里水镇内黑臭水体,重点河涌水质达标,截污全覆盖。
如何实现?今年,里水镇将以河长引领,推进五大流域治理,包括珠江西航道(里水段)、水口水道(里水段)、里水河、北村水系(里水段)、西南涌(里水段),并将制作五大流域作战图,每一张作战图上,均对一条主要河涌及其相关支流形成的整个流域进行治理工程细化,包括截污、清淤、污水治理、活水补水、村级工业园整治等系列工程,明确了每一项工程的任务内容、开工和完工时间、投资额等要求,确保全年治水工作顺利推进。
共建共治 水环境治理+水文化打造里湖新城滨水长廊
据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里水全镇28条城乡黑臭水体有19条达到不黑不臭,完成率达67.9%。今年里水明确要消除剩余9条城乡黑臭水体、2条农村黑臭水体,逐步排查及整治镇内的其他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污染源主要包括来自于生活、农业、工业和河涌内生污染,与各村居、居民、企业等都息息相关。
为此,今年里水将河湖管理保护、水环境治理保护纳入“企业管理”与“村规民约”中,让更多的企业、村居、居民共同参与黑臭水体治理。为了整合更多的资源与力量参与治水,里水创新探索监督方式,为镇内的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颁发了“里水镇人大代表监督村(居)落实河长制监督日志”,邀请他们监督村(居)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进一步促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落实,加大整治工作力度。此外,还专门成立了里水镇巡河志愿者服务总队,队员将接受专业培训,并开展一系列的巡河工作,将巡河志愿工作的经验带回到所属的村(居),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志愿巡河的队伍中来,共同维护好河道环境及水质,营造“全民治水”良好氛围,构建共建、共享、共治新局面。
人居环境是民生。守护水清岸绿,就是回应民声、造福人民。作为里水河流域治理的专业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里水河流域治理要突出“民生化”,即针对流域面临的突出水问题,要以老百姓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多元需求为导向,解决让老百姓找到幸福的感觉,这是根本的出发点。
里水因水而得名,塑造了“梦里水乡”这一美誉品牌,这既日益满足了人们期盼的人居生态环境,也承载了浓厚的岭南水乡文化。近年来,里水在提升水环境的同时,已打造了多个亮点工程,如艺术河畔、流潮花海等文旅节点,将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紧密相融,让广大里水人在享受水清岸绿的人居环境时,还能体验到有浓浓文化气息的岭南水乡风情。
“今后里水河将打造出一片片的灯光秀,将水上旅游与发展夜间经济相结合,营造里湖新城滨水长廊的繁荣景象。”里水镇镇长麦满良介绍,接下来,里水将会打造一河三岸灯光夜游等旅游项目,建成网红打卡地,并结合里湖新城的建设将沿岸打造成碧道,建设最美生态景观带,打造广佛跨界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梦里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