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的四种理论》总结与读后感
-
《报刊四种理论》读后感
热度:
-
英语报刊 英语文章 评论 读后感
热度:
-
英美报刊杂志读后感
热度:
- 相关推荐
《报刊的四种理论》总结
本书就是以“报刊总是带有他所属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
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为论点,研究今天世界上所有不同种类报刊背后的哲学和政治的原理和理
论。
一、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从历史和地理上来说,集权主义理论是最有普遍性的,而这一理论也在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产生通讯
工具后被许多国家所自动采纳。统治者利用报刊给人民报道他们认为人民应该知道的事,这就是统治阶
级意志的体现。这时的报刊,根本无法实现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监督政府的功能。不得不承认,无论何时,
报刊的主要内容都是要对当权者负责。
一切人类社会似乎都具有一种发展管理社会的制度的本能。像谢泼德所说的,这种制度可以分为两
大类。第一类是从社会权力的共同认识中直接产生的管理社会的制度,它自动起作用,并通过社会压力
来执行;第二类是采取确定的组织形式的管理社会的制度,它通过法律命令来实施,并可以用特别刑罚
来强制执行(就广义的政府而言)。而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就是造成了这第二类管理社会的制度的一套原
则,按照这个理论,报刊作为一个机构,它的功能和活动,是受着有组织的社会通过另外的机构所控制
的。
有组织社会的功能和目的的集权主义理论,接受了某些假设。首先是,人类只有在作为社会一员的
时候,才能发挥其全部潜在力量;其次,知识可以通过智慧来发现,人利用智慧的能力和发挥智慧的努
力是有很大差别的;此外,集权主义理论要求智力活动的统一,以便国家顺利为公众利益服务。
那上几个假说就是说,个人只有依附于集体,才能实现其价值,所以需要集权,需要组建国家;人
既有智力差别,那么便需要一些领袖来势之稳定和发展;而智力活动的统一要通过经常的监督和控制来
达到,所以说,就需要有统治阶级来维护着一切。归根到底,是集权主义的内在要求。
政府的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者,有将贵族政体理想化的柏拉图,他认为分权就意味着堕落,他的理
想社会,就是对意见和讨论的严格控制;其后有马基雅弗利,他认为国家的安全只能由统治者或君主来
实现而不是道义的政策来实现;霍布斯认为为了公众利益而限制个人利益是必要的;还有被认为是现代
集权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的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国家之内的自由,而不是不受国家拘束的自
由,他这一观点,被特雷契克补充和完善,此外还有卢梭等也支持集权主义。此后,更有希特勒和墨索
里尼等扭曲的集权主义者。总之,他们的所有理论,都是围绕国家的性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等展开的。
当即权主义者注意到公众通讯工具的职能时,便已决定各通讯单位应支持和促进政府的政策,以便
政府实现它的目的。
专制制度在英国盛行二百年之久,主要是在出版印刷业,但教育的普及使国家不能继续垄断印刷业,
于是在西欧国家出现了检查制,当十七世纪末,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检查至开始逐渐隐退;出版许可只
是另一种表现形式。集权主义国家的另一控制报刊的形式就是法院对于违反公认的既定的法律条例的行
为提起公诉。
随着民主主义的传播,,在整个十八世纪,集权主义处于防守地位,而自由主义的原则却向前发展了,
国家垄断、特须知和检举起诉都不大有效,于是政府开始收买私营报刊或用公款给予津贴来缓解自由主
义者的攻击。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时,还有一种间接控制报刊的方法就是规定一种特别税制度来限制
印刷品的发行,所有这些,只不过是集权主义者的挣扎,最终,他们还是无法抵挡自由主义的洪流,历
史还是想这它该去的地方发展。
所以说,集权主义即使有自由主义的装饰,它与新闻自由主义的共同点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集权主
义虽然被大多数民主国家放弃了,但现在所倡导的新闻自由里面,仍然是有集权主义的影子,所以说,
现在,无绝对之自由,也没有完全的集权。
二、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宗教革命是西方
自由主义的根源,中产阶级的兴起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更是让自由主义广为人知。自由主
义是哲学原理的发展,为报刊所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提供了基础。在大力呼吁自由的今天,除了共产主
义统治的国家外,大多数国家至少在理论上是以自由主义作为社会和政治的组织的基础的。
自由主义的哲学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国家是有用或者甚至是必要的工具,但他们强烈否认国家
是人类奋斗的最高表现,国家的存在,或许是助力,或许是阻力。
在十八世纪,报刊就完全从集权主义转到自由主义了,自由主义原则已经通过保护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宪
法条文而被认为是各国基本法的神圣原则。而对此作出卓越贡献的就是约翰.弥尔顿、约翰.厄斯金、汤玛
斯.杰弗逊和约翰.米尔。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里观点的自由市场认为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应该让他在报刊上出现,
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一定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
终达到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厄斯金在为潘恩辩护出版《人权》一书时提出了关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自由主义原则。
约翰•米尔在《论自由》中提出应反对多数人的暴力:多数人有可能压制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压制少
数人不同观点也是一种暴力。
杰弗逊则把英国的立法主义和传统主义和更为激进的法国理性主义这两股自由主义潮流汇合起来,
企图建立一个既能保障安全又能保障个人机会的政府。他相信,打通走向真理道路的最好方法就是新闻
自由。
自由论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为国家归根到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而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权利”。②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
拥有判断正误的能力。③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新闻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倡导让新闻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不受任何干预,
畅所欲言,自由行事,为社会新闻受众提供尽可能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判断余地,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出尽
可能真切的结论。
所以说,自由主义是有缺陷的,自由就有可能造就泛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在自由的基础上学
会甄别,进行自行修正,它更需要一种监督的力量,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一种无限制的自由,客观真实
是需要我们时时秉承的原则。有时,或许在自由的基础上是需要一些集权的。
三、社会责任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并没有建立起公众有获得消息的权利,也没有要求出版者富有道德责任
的缺陷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
社会责任理论一般接受自由主义理论关于报刊的六种职能:(1)提供公共事务的消息、讨论和辩论,
为政治制度服务;(2)启发公众使他们能够实行自治;(3)作为监督政府的一个哨兵以保卫个人权利;
(4)主要通过广告的媒介,沟通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为经济制度服务;(5)供给娱乐;(6)维持财
政的自给自足,使报刊能够不受特殊利益的压迫。但它认为报刊在执行这些任务的时候有所欠缺,所以
需要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全部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和霍京的《新闻自
由;原则的纲要》的著作之中。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社会责任论
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
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能描绘
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
消息。”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还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不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
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该理论的研究者彼得森在落笔时既肯定了社会责任论正在日益兴盛的前景,
也看到了它还有不够成熟、有待完善的一面。这无疑是个正确的。
因为社会责任理论目前毕竟只限在理论的层面,它指出新闻自由的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在某些方面
已见诸实施。这一理论的产生,第一就是技术和工业革命,第二就是个方面的尖锐批评,第三是出现了
新的知识气候,即怀疑主义,第四是报业吸收了一批有原则有教养的人,且通讯工业反映了美国一般工
商业的社会责任感的增长,所以报刊的职业精神也有了发展。
党报刊变成一种到处都有的通讯工具,它也变成了一个少数拥有者控制的工具,它必然会为自己的
目的活动,也会为大商业效劳,或者对抗社会变革,只追求黄色新闻等,这些在报纸的发展中都无法避
免,所以需要一个规范,将所有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需要一些制度来约束报刊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德和
个人生活的破坏,来维护这个自由而公开的思想市场。
更适合二十世纪的是社会责任论而非自由主义理论,近代思想界的革命已经使社会知识界的思想发
生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放任主义”还是“自我修正主义”都在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
一个真正伟大的报纸必须是不受任何和一切特殊利益集团的束缚。广播的兴起使得政府成为社会责
任理论的主要促进者,现代社会的报刊,就是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时间的技术,要
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即报刊要准确,不说谎;报刊应成为“一个交换评论与批评的论坛”;要描绘出“社
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报刊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信
息”,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改进就要从报刊本身,公众和政府入手。
总之,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报刊看起来更像报刊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在理论的改进中,新闻自
由更加鲜明的被提上台面,这种自由,不再是散漫的自由,而是政府控制下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由,
政府、报刊和公众是相互影响相互负责,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责任意识,所有的一切,要以道德为依撑才
有了存在的意义。社会责任论更是始终贯穿着人性,还有显露的道德义务,也许蔑视传统,将社会冲突
从“暴力的水平”提高到“讨论的水平”是他们的追求,纯自由理论已经无法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四、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而2000 年普京的上台,使俄罗斯的媒体呈现出另一种景象。普京对媒体总体的设想是要实现俄罗斯
媒体的国家化,媒体参与到国家防范车臣分离主义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威胁的进程上来,有人担心,这
种国家化的过程可能导致过度的国家化或是政党化,应该说,俄罗斯媒体国家化的目的不是要为政府掩
盖错误,成为政府的形象设计师和化妆师,相反的,在俄罗斯媒体逐渐实现专业化的过程中,媒体专业
化的职能是与政府一起承担起服务社会大众的责任,换句话说,所有媒体报道关于政府信息的发送与接
受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于人民,这一点与苏联时期党的媒体将党的利益至于绝对的高于人民利益之上
的立场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就是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的突出表现。
在书中所论述的苏共理论,为集权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由于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
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这一理论既是集权主义的变体,也可以从马克思那里找到它的根,在列宁和斯
大林的花园中看到它的茎。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
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
“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
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施拉姆曾撰写过许多较为客观、公正的学
术著作,但他在这一理论的分析上则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主观性和“冷战”色彩。麦奎尔的分析则冷静
得多:“毫不奇怪,该理论并不赞成自由表达,但它建议传媒在社会上和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非常重
视文化和资讯,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而且,“它在其祖国,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
所以说,施拉姆在写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时,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因素,这就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
所以我们在解读中,不能跟着作者的想法去走,而应该还原那段历史,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才可以去
解读,才可以坚持客观真实。
归根到底,报刊的四种理论就是集中于报刊理论的发展即人与国家关系的发展、集权到分权的发展、
控制到自由的发展和集权与自由边缘的徘徊。新闻的客观性能够走多远?事实上,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性
报道,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平衡报道,树立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就社会责任理论,总的来说,新闻界扮
演着一个传达信息的中介角色,新闻界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充分的信息流通,随着公众个人权利意识的强
化,知情权的实现日益成为公众的要求,一方面新闻界作为公众言论的表达机构和代言机构,它负责将
公众的普遍意见和社会舆论得以反映出来,实现公众的表达自由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新闻界作为政
府的代言人,政府作为新闻界最主要的直接的消息来源,它负责将政府、政党及其相关人员的活动公诸
于众,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利。
新闻理论补充
Ⅴ、民主(受众)参与理论
70 年代后社会信息化发展、媒介垄断程度达到新高度,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提高而现实中
缺乏可利用的传播资源→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出现,要求大众传媒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
群体的自主参与。 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主要观点:
a.任何民众个人和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权;b.媒介应
主要为受众而非媒介组织、广告主、宣传家存在;c.社会各界都应有自己的媒介;d.小规模的、双向互动
性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评价:反映了一般民众因社会责任论没有改变现状而对其产生的
失望心理,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众参与理论属于体制外的规范理论。 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
介规范理论
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事业执行报道新闻、
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项社会职能,应持真实性、高品位、高质量的原则; 新闻传播事业
有重要经济功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国民经济。
Ⅵ、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新闻事业执行报道新闻、
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项社会职能,应持真实性、高品位、高质量的原则;新闻传播事业
有重要经济功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