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格特约作者 熊志
中美元首会晤,成了这两天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元首峰会。
眼下,中美关系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宏观层面,尽管双方都在尽力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但在一些具体的竞争领域,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仍然不时上演。
此次元首会晤,在增信释疑、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对那些被动卷入贸易争端的企业来说,中美关系预期企稳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全球化时代,相信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一个和平、开放、稳定的发展环境。当中美关系从旧金山再起航,中国的科技企业也应该告别爱国营销,重新回归产品逻辑了。
大国外交带来稳定预期
“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这次的中美元首会晤,双方达成了20多项共识。在备受关注的经贸领域,双方通过对话协商释放了更多携手合作的可能。
比如双方决定,推进并启动在商业、经济、金融、出口管制、亚太事务、海洋、军控和防扩散、外交政策规划、联合工作组、残疾人等各领域的机制性磋商。双方同意启动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磋商,重启中美农业联委会。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在美国华盛顿白宫与美国总统卡特签订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
商业、经济、金融等层面的竞争是过去这些年中美较量的一个重要主线。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美国通过出口管制政策在高科技领域“卡脖子”、竞争和对抗使得局面一度剑拔弩张。
随着美国的实体清单越来越长,制裁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被推向贸易战、科技战的前沿,成为被打压的对象,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巨大影响。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分工版图。对国内企业来说,很少有谁能完全置身事外,它们无疑希望摆脱封锁和打压,早日迎来一个稳定的经贸环境,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来分享全球化的红利。
中美关系未来向何处去?大国关系交织着政治、经济、产业、技术等多重因素,纷繁复杂,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
但毋庸置疑,此次元首会晤释放了缓和向好的苗头。在中短期之内,中美关系企稳的信号明确,和平的预期更稳固,这无疑是那些深度卷入全球化的广大中国企业所期待看到的局面。
回到国内,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近段时间也得到不断强化。从“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定调,到对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家进行严惩,这些都是在为民营企业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过去,一些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受到打压,在国内则容易被污名化,企业家被打上资本家的标签,动辄得咎。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暂时放下那颗悬着的心了。
正视差距实为赶超前提
中美关系处在新节点,面对全新的“竞合”格局,中国的科技创新又该如何向上攀登呢?也许就像胡锡进说的那样,我们首先需要的是正视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
近年来,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和打压是基于中国科技崛起的大背景,科技企业的建树和成果大家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成功并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移。
另一方面,美国出口管制本身就是一场豪赌,并未能彻底堵死中国企业的出路,反而在客观上起到了倒逼效果,让我们在相关领域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国产替代。
就像华为的案例所显示的,对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一度让华为面临断供危险,但同时也让被逼入绝境的华为在芯片解决方案上不断加大投入,这才有了麒麟9000S芯片的横空出世。
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技术封锁路线下的被动创新,哪怕已经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在芯片、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中美的科技差距仍然是肉眼可见的。
还是以芯片行业为例。
就在前不久,英伟达发布了新一代AI芯片H200,性能大幅提升。但在出口管制政策下,英伟达的系列高端芯片都无法向中国出口,中国企业只能买到专供的“缩水版”,比如用于AI模型训练的H20,算力、性能各方面都大幅缩水。
H20芯片理论极限在5万张卡集群,但每张卡算力为0.148P,共计近为7400P算力,低于H100/H800、A100。有专家认为,H20更适用于垂类模型训练、推理,无法满足万亿级大模型训练需求
为什么一些企业不用国产芯片,而是宁愿选择阉割版的海外产品?
一个事实是,大模型本质上就是算力的竞争,大模型训练对芯片的要求很高,而海外产品的成熟度更高,国产芯片的性能水平仍然不足,大规模出货更面临挑战,因此只能被当成一种备选。
别说芯片,就是用于制造芯片的光刻机,也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科技产品。光科技巨头荷兰ASML,一台EUV光刻机,需要几十个国家、几千个供应商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就像任正非说的,“搞芯片,光砸钱不行,还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芯片领域的差距,不仅是技术积累、产业层次的差距,更深层面是基础科研领域的差距。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追赶上的,需要有长期投入、坐冷板凳的耐心。
正视中美科技差距,不是唱衰自己。只有看到差距存在,我们才会有追赶的动力。
爱国营销容易令人迷失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企业家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感知能力强,近年来,面对欧美制裁加码的势态,焦虑传导之下,他们突破封锁的焦虑感前所未有地呈现在互联网上。
余承东形容华为手机与其它品牌差距的那句“遥遥领先”,如今已经是网络流行梗。出于对华为被打压的不满,一句“遥遥领先”也成为了大众宣泄情绪的出口。
再比如,在大模型的风口之上,李彦宏说,文心大模型4.0与GPT-4相比毫不逊色,似乎寄托了人们对国产GPT-4的美好想象。国产大模型弯道超车,听起来,这多么振奋人心啊!
中美博弈,很多科技企业都憋着一股劲,希望在前沿领域的关键产品或者核心技术上取得质的突破,真正扬眉吐气一回。这种“赶英超美”的焦急心情,不是不能理解。
企业不可能在真空下生存,它不可避免会受到国际局势、舆论大环境的影响。那些身处科技战前沿领域的企业容易将市场化的经营行为上升到大国较量的高度,将产品和爱国绑定,博取舆论的支持,类似这些民族主义的叙事,本身是中美博弈催化的副产品。
但要提醒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企业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以有自信,但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被民间舆论的盲目捧杀冲昏了头,陷入口水仗中。
科技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是需要实打实的产品来支撑的,不是口嗨、意淫能实现的。
迎合舆论搞爱国营销,动辄“重大突破”“遥遥领先”,让消费者动辄激动不已,满足他们反击封锁的复仇快感,让企业在科技创新、打破封锁方面承担着超载的期待,最终也容易被反噬。
这两天,董明珠和王自如的话题登上热搜。王自如肉麻吹捧董明珠引发的舆论群嘲,既是对独立人格缺失的嘲讽,更隐含着对格力的某种失望——一个优秀的制造企业,掌舵者却迷失在媚上的吹捧中,这恰恰展现出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糟糕的一面。
捧杀,享受爱国营销下被吹捧的快感,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产业的创新升级,道理都是如此。
科技创新是一场漫长的征途,长远来看,还是要像上一代企业家那样,回到产品本身来,扎扎实实把产品做好,用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创新,去建构“遥遥领先”的竞争力。
当中美关系驶向一个更平稳的新阶段时,广大的科技企业,也许需要调试自身,重新作出选择了。回归产品,回归创新,在喧嚣的民族思潮中保持定力和谦卑,这才是更好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