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
祖国北疆工业的璀璨明珠
草原第一炉铁水在这里沸腾
这里
是周恩来总理
唯一剪彩的钢铁企业
这里
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
历史佳话

草原崛起钢的城
一座宝山,一炉铁水,一首耳熟能详的动人乐曲……祖国正北方,一座钢铁重镇崛起于时间的长河。
1949年
新中国迎着朝阳在世界东方崛起。为了迅速建设社会主义,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得以确立。

1950年
建设包头钢铁联合厂的宏伟构想在《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中被首次提到。

1954年

包钢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中打下地理坐标。经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批准,在一片贫瘠荒凉的戈壁滩涂之上,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业之子——包钢,重重挖下建设的第一铲。

1959年
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保证重点支援包钢》,指出:“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包钢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内蒙古经济面貌的改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目光投望,来自22个省55个市727个企业的建设物质向这里运送,10万多人的建设大军在这里会师。

在全国支援的热潮下,包钢的建设以超常的速度进行着。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从此,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


10月1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包钢,专程参加包钢1号高炉提前出铁庆祝盛典。1号高炉炉膛娇红,流淌出火与石激烈碰撞化成的炙热铁水。周恩来总理手持剪刀剪断红绸,斩断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红色钢城的崛起翻开伟大的历史篇章。

提前一年出铁,提前半年出钢,汇聚包钢的全国各族儿女艰苦卓绝、改天换地,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包钢不仅身为新中国三大钢铁工业基地名副其实,更加开创了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

1964年
4月17日,包钢召开一季度扭亏为盈祝捷大会,包钢历史上第一次扭亏为盈时期自此开启,包钢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一员猛将。

1965年
4月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的一项成果引发中国钢铁工业巨大反响——包钢焦煤配比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在连续不断的科学试炼中,包钢科技人员完成了多种煤型的配加,达到了降低焦炭成本、提高焦炭质量的良好效果,备受国家及业界高度赞誉。

1966年末
包钢初轧厂建成投产,国产1150毫米初轧机在包钢职工手下成功轧制出第一根钢坯。
1971年
7月1日,包钢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当天,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成功“走下”生产线,从此打破了中国无法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羸弱历史。包钢在建设发展的漫漫征途上,成为振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耀眼明星,以及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蓬勃发展的中流砥柱。

1978年

包钢科技人员带着9项科研成果登上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领奖台,博得“满堂彩”,包钢和旗下13个二级单位被同时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状。随后,包钢铁、钢产量双双突破百万吨大关,营业收入实现节节高。


包钢
自投产以来
累计产钢近3亿吨
实现利税1000亿元以上
有力支持了国家经济社会建设
拉动周边地区和产业链
9万多家企业合作发展
带动地方经济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
稀土钢涅槃焕新姿
更坚、更韧、更强,是稀土钢的代名词。
有人说,稀土是它的名片,有人说,创新是它的灵魂。从一炉铁到百种钢,它在包钢这片沃土上涅槃重生、焕新发展。

1955年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出要“配合新钢铁基地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科研单位积极为包钢稀土应用研究出谋划策。当时我国镍、铬、铌战略物资产量短缺,而白云鄂博矿中富含稀土和稀有金属,正是国防、航空、航天等尖端尖端科技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急需的先进材料,国防工业所需将包钢稀土和钢铁产业推上了历史前台。

1958年
9月1日,成立包钢有色金属厂筹备处,开展稀土试验工厂的筹建工作,采用硅热法制取稀土合金积累摸索试生产经验,并尝试在铸铁材料中添加稀土合金,钢中加入稀土表现出净化钢水、夹杂物变性、细化组织、微合金化四大作用。

1976年
包钢轨梁厂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路专业设计院的支持下成功试轧出我国第一根每米60公斤重型稀土钢轨,奠定了包钢在稀土钢产品研发的技术优势,开启了稀土钢系列产品的纪元。人民大会堂、葛洲坝水利枢纽、南京长江大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工程都少不了包钢稀土钢的身影。

90年代末期
80年代,包钢采用模铸吊棒工艺在钢中加入稀土合金,90年代末期,连铸工艺代替“模铸+初轧”工序成为包钢炼钢工艺的主流,稀土钢生产新工艺初具模型。随后,第一支75公斤钢轨、第一支轻型薄壁大型工字钢、第一支BIV-50型钢板桩、第一支直径244.5毫米大口径国产石油套管、第一支每米60公斤铌稀土轨、第一支国内最大口径直径426毫米热轧无缝钢管等板、管、轨、线稀土钢拳头产品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稀土钢”品牌。


2000年
进入新世纪,包钢持续展现稀土钢的独特风姿,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凝望深空的中国天眼、金凤展翅的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如“石榴花”绽放的西安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铁路钢轨……大江南北、天堑通途,这些见证中华崛起的憾世巨作混凝着包钢发展的万千气象,包钢稀土钢品牌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更坚、更韧、更强,已成为稀土钢的品牌内涵。

2016年
包钢股份获批建立自治区稀土钢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瞄准稀土钢高端材料前沿全速挺近。重点实验室围绕稀土在钢中的作用、稀土对钢材性能的影响、稀土钢典型产品研发进行课题攻关,先后揭示了稀土提高钢材耐磨性的机理,阐明了稀土改善焊接热影响区力学性能的机理,解释了稀土提高钢材冲击韧性的机理,研究了稀土提高钢材抗H2S/CO2腐蚀的机理,明确了稀土提高钢材耐大气腐蚀的机理,相继破解稀土钢的一系列秘密,并开发出相应耐磨、耐低温、耐腐蚀的稀土钢系列产品。

2024年
包钢股份将“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布局国家交通运输、能源输用、重点工程以及西北地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积极推广、协同推进稀土钢产品改进升级和定制化服务,从协议签订、牌号定制,到产品试制、替换试用等多方入手,促进稀土钢新材料生产、研发及应用,实现稀土钢产品“高端化、系列化、标准化”。包钢稀土钢新材料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加速转化,形成“板、管、轨、线”四大产品系列,62个钢种、近300个牌号,到2025年稀土钢产量预计将达到150万吨。

70年 奋发图强,让凝聚了几代包钢人心血的“稀土钢”,从一粒种子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70年 风雨兼程,包钢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次蝶变,完善的科研、产品品种和产业链优势得以持续释放,领跑行业。
70年 热血荣光,勇担“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主力军使命,深入挖掘稀土在钢中应用的巨大潜力,推动稀土钢新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奏响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华彩乐章。

监制:李中锋
制作:孙静华
资料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内蒙古日报 包头晚报 包头职工e家等
编辑: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