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潞城贾村赛社活动历史和地位
【摘要】山西潞城贾村有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其特有的迎神赛社文化源远流长,它表达了远古先民对土地 神灵的崇拜,并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地位。
【关键词】贾村;赛社;历史;地位
一、贾村概况
山西潞城贾村地处晋东南之隅,晋东南古属上党郡,大 体包括了今长治和晋城两市,累代相沿,积聚了丰厚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潞城市是长治市所属11个县市之一,历史悠 久,秦时已置潞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潞城 县,宋、元、明、清民国一直相袭,已有两千多年的县制历 史,潞城市属县级市(1994年撤县建市)。旧称潞城县。古 有潞水(又称潞河),春秋时有潞子国,县因此得名。县境 三面环山,唯向南有平川接长治市区。境内最高为大禹山, 海拔1316. 1米;最低为古河滩,海拔565米,平川仅占全 境四分之一。因地势落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仅摄氏9度,年 降雨量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 —170天。境内有煤、 铁、石膏、石灰等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丰富,故今有山西 化肥厂、山西水泥厂和王曲电厂。浊漳河流经域内,邯郸长 治公路经过市境。
贾村原名南贾村,是潞城市古老大村,位于城关西南约 五华里处,紧邻长邯公路309国道,中间隔山西水泥厂与城 关相接,距长治市亦仅十余公里,村西接凤凰山,村南有无 影岗,均为小山丘,大部分为平川地貌,适宜农耕。南村今 为翟店镇下属的13个村子之一,分别在西北向与河移村、 北舍、南舍,西向崇道村,西南与小天贡、东天贡、西天贡、 南天贡、郭村,南与羌城、寨上,东南与翟店等村相邻(原 八大社南庄、北庄属城关)。
二、贾村赛社的历史
赛社之兴,源于远古先民的土地崇拜。于是封土立社, 祈福报功,“春祈风调雨顺,秋报五谷丰登”,形成以“春 祈秋报为标志的祀神赛社。唐初已明立典制加以规范,宋 代帝王更多倡导,使赛社规制仿同皇宫寿宴。由此,以神“圣 诞”为期的民间赛社成为定制,亦礼亦乐明清仍然,从而积 淀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赛社文化。见于上党,仅今存古碑,就 见唐记“春祈”,宋创“舞楼”,金代“祭祀祈赛,殆无虚 日”,从而相关赛社的古庙乐台宋元明清不绝。近年更搜集 到一批民间赛社资料,不但涉及民风礼俗、文学艺术、工艺 制作、古庙建筑、饮食服装等诸多方面,而且具体记有赛社 演出的唐宋大曲、宋金杂居、金元院本、元明散曲等。其中 用于队舞队戏的唐宋大曲,更于宋代宫廷见用的基本相合。 尤为可贵的是上党地区不仅遗存较丰富的实物和文字资料, 而且有亲历赛社的老人可访,有支应赛社伎乐的乐人可寻, 可望恢复几近失传的赛社表演。正因此,遗存上党的赛社文 化以其独具的有时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正成为学者研究的 热点。包括美国学者在内,已多有研究者亲来潞城考察,贾 村赛社已成为考察研究的重点io
贾村庙赛之多,今仍有二月二、三月十八、四月四、六 月十八由赛社而来的庙会。见于后期赛社,二月二主祀玉皇, 俗称“上香会”,三月十八主祀蝗王“唐太宗”,原与周围 十二寸(八大社)轮流主办,属古传“转赛”,后变异成各 村自办的小赛,四月四主祀碧霞元君,古例有官府参与属传 统“官赛”,1937年日寇入侵才时办时停,1945年后中断, 六月六主祀灵?王,原属村内小社轮办的小赛因其神殿附建 立在碧霞宫内,民国以来渐被四月四庙赛取代。因此,唯四 月四赛社传承最久,最见完整,也最具贾村赛社特色。
碧霞宫创建年代已无法考证,依今唯能见到的明代残碑 记,成化丁未岁次(1487年)”重修时,已见“梁栋日朽, 瓦石尽无”。由此推断,其创建当与宋真宗封玉女有关,不 迟于上党赛社“殆无虚日”的金代,应在宋金之际。从而该 庙赛社亦当兴于其时。又由残碑知,该庙重修乃“平基重 建”,历时“十有九载”,始成今存规模。与此相关,该庙 赛社自明代以来,又有“每年一小赛,四十年一大赛”新规。 大赛规模较大,用人较多;小赛用人较少,但礼乐规制不变。 依规,每年办赛从三月筹备,三月底办赛人员正式进庙。四 月初一开始“下请”(请神),初二正式迎神,初三乃头场 赛社,初四属于正赛(正场),初五末场,初六送神,前后 共六天活动。三场赛社有大致相同的节次,从清晨开始,依 次有报晓、盥洗、祭太阳、卯筵、午筵、祭风、晚筵等仪节。 头场加“监斋”祭台下厨表演,正场加寿星八仙一行庆寿, 末场加“打太平鼓”。每筵皆依供盏礼规,进食献酒时侑音 乐歌舞侑盏。每晚乐台由乐户演出“队戏、院本、杂剧”, 既为娱神又兼娱人,清代以来地方戏兴起,庙外又每年有 “大戏”(上党梆子)演出。一般请两班大戏作“对台”表 演,南贾村大赛时见同时开演三台。民国六年(1917年)碧 霞宫办过最后一次大赛,因四十年一遇,远至河北武安、涉 县等外省民众亦纷纷赶来观看。据亲历者言,届时街门洞房 檐下皆露宿着远方来人,其大赛规模及影响由此可以想见。
三、贾村赛社的地位
迎神赛社文化源远流长,它表达了远古先民对土地神灵 的崇拜。贾村赛社文化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和四月初四,在贾村举行盛况 空前的民间社火文化活动,至今还保留着自商周时期的祭祀 文化和由祭祀产生的乐、歌、舞、戏、剧等内容,蕴藏着丰 富的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积淀。潞城贾村民间赛社是上党地 区乃至黄河中游遗存的特殊典型,也是宋元以来赛社文化的 一个缩影是研究中国赛社文化的“活化石”,它的价值主要 体现在:
第一,可填补历史文献的不足或空缺。比如,我国称‘礼 仪之邦”,历代帝王无不重视制作礼乐,然而民间具体情况 如何却缺乏详实记载。又比如,史籍中亦见“赛社”、“队 戏”、“杂剧”、“院本”、“搬说词话”等文字,但具体 形态、内容却不见记述,这些都可以通过民间赛社得以感知、 给予填补。
第二,有展现民族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研究价值。赛 社文化源远流长,由先秦而唐宋,由宋元而明清之后,赛社 虽渐不存,但民间庙会、年节、红白理事等礼乐中仍见其遗 响和遗韵,这本身已体现出一种生命力。而其生命力又源于 历代的不断创造。这种创造力见于一些具体表演之中。比如 《过五关》、《斩华雄》等,不仅由队舞时前行从旁讲说故事 一变而为人物自己念唱,而且见台上台下作流动表演;既见 发展中多种要素的综合,又是由广场艺术向舞台剧的过渡形 式,这正是创造力的具体体现,一些工艺制作技巧,更是民 间艺术创造力的具体展示。
第三,有展现民俗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并升华为民族情 感的功能价值,民间赛社具有一种民俗性、自娱性,使其潜 移默化地有着教育功能。从而,由文化认同、集众参与、乐 在其中,就有了凝聚、向心作用;由浓浓乡情,升华出一种 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爱国情感。
注释:
i见于杜同海
文档评论(0)